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 校史文献 > 正文 校史文献
    传奇人生——不知道自己出生的人
    发布者:张卿华 来源:  日期:2022-01-20 11:26:20

     

    传奇人生——不知道自己出生的人[1]

     

    张卿华[2]

     

    君子以自强不息,立志、拼搏、敬业、奉献!

    将自己磨炼成为忠实于国家和人民的有用之材、栋梁之材!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事业是永存的!人的一生只有奉献于社会,才能真正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只有坚持不懈,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与黄石一中师生共勉

    我出生在战火纷飞、国家危亡、时局动荡的年代,百姓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有的家庭迫于生存,卖儿卖女。大约在34岁时(我不知道我准确的出生年月),我被卖给一家有钱人家当儿子,这时我遇到人生的第一个贵人——我的养母,是她改变了我的命运。

    故事发生时间是我后来推算的,可能是1940-1941年间,我在新家最多尝过两个春节的滋味,然后,就是飞机轰炸大武汉,百姓逃难。有一次,200多架飞机轰炸武汉,天空黑鸦鸦的一片,炸得路人血肉横飞。为了避难、逃难,养母托人将我送到黄石(黄石港)叔父家。这是我第一次踏上黄石这片乡土,时间大概是1942年秋,我可能只有56岁。当时,没有钱上正规学校,就在家附近读了十几天私塾,因不服管教而缀学,叔父将我送到舅舅(养母的亲哥)家,放牛、割草、砍柴,完全变成了农家孩子。抗战胜利后1946年夏,我被养母接回武汉,在汉口安多小学读二年级,当上了班长,但因与同学打架,罢了“官”,后又转校跳级。1947年秋搬家至武昌,我插班就读于武昌三一小学五年级,还当上了大队长、全校领操员等。

    1949年春,我上六年级约一个多月时间,因时局紧张,说共产党要打过来了,养母带着我逃难,我第二次踏上了黄石这片故土。我们刚刚奔波至舅舅家,解放军就解放了黄石,5月又解放了武汉。时局稳定后,养母和我即刻返回了武汉。后来,我准备继续求学,报考了博文中学、武昌实验中学,幸运都被录取了。此时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无钱上私立的博文中学,就读于武昌实验中学。由于贪玩,与养母闹矛盾而离家出走,又辍学了。

    1950年夏,我孤身一人第三次踏上了黄石这片难忘的热土,投靠叔父。当时,叔父在黄石港湖业管理局当灶事员(每月仅有18元的工资),我也就在那里混口饭吃,帮助拿拿报纸,送送信。1951年夏的一天,房东带着他女儿(洪芝文,黄石中学第一届学生)来湖业管理局收房租,见我此景,问我为什么不上学念书。她告诉我,黄石中学正在招生。这是我遇见的第二个贵人。在她的指引下,我成为黄石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当时,黄石中学的校舍是一座破庙宇(收缘堂),将庙宇的菩萨推倒改造成校舍,我念书上课、吃住都是在学校里面。从此,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确切的说是黄石中学,是母校的老师谆谆的教导改变了我的命运,是新中国,是共产党改变了我的命运。新中国、共产党、母校是我的第三个大贵人。从1951年至1956年间,我享受国家颁发的甲等助学金(每月75角的伙食费),顺利地完成了初、高中学业。

    1956年,我抱着远大的抱负考入了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并任5610班班长。当时,黄石中学1956年高中毕业班(第二届)共有8人考入了北京高校(我记忆中有北京钢铁学院的苏夏新、北京航空学院的黄新民、北京地质学院的王剑南、袁琯生、北京农业大学的邓仲秋,还有北京工业学院、北京林业学院的两位同学),真是为黄石中学增添了光彩。我在大学期间,经历了57年反右斗争的洗礼,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的狂热。58年体院教育体制改革,成立了基础理论系,我被调入基础理论系学习运动生理专业,成为该系首届运动生理专业毕业生,并留校于生理教研室任教。1960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三年的困难时期,1964年、1965年参加四清工作队,搞了两年的农村四清运动,1966年春,返校参加文化大革命,抱着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使命,成为东方红战斗团组织的头目。当时,社会上、学校内闹起了派性斗争,我是造反派中的温和派,后被掌权派打成“西方黑坏头头”,被批斗50余次,与学院的走资派一起关进了牛棚。在此期间,我读完了毛泽东选集4卷,马列主义水平大有提高。后来工宣队、军宣队进校,我又成为学校的红人,成为基础理论系的一把手,核心组组长,校教改组组长。为了解决夫妻长期分居的问题,我向军宣队领导提出申请,决心调离体院。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197412月我们夫妻二人分别由北京、临汾两地同时调入苏州(夫人的家乡)江苏师范学院体育系任教。当时,我们已有一儿一女,但房无半间,只能晚间在学校办公室打地铺,到1976年春学校才分给我们两间住房,生活、工作这才安定了下来。这就是我的前半生,历经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都说人生40而不惑,可我的前半生在事业上还一事无成!

    在校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精神的感召指引下,我开始了后半生的征程。在此我要感谢我的第四个贵人——我的夫人王文英女士,是她一直陪伴着我,共同在事业的征程上努力拼搏,不断进取,直到今日小有成就。我的后半生和夫人只干了一件事——为创建我国本土心理素质测评事业而奋斗!

    现在,我们虽然已是80多岁的老人,但是我们的心理年龄仍还年青。我们现在还掌管着苏州本土心理素质测评研究所的业务,还在为全国超常少儿的选拔、运动员的科学选材、航天员的遴选以及中、外企业管理人员的招聘开展有偿服务的工作。在有限的生命中,能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生命不息,磨剑不止!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观!



    [1] 本文根据校友张卿华先生自传性文章节选。

    [2] 作者简介:张卿华(自推定1938年出生),湖北武汉人,黄石一中1956年(第二届)高中毕业生,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心理素质测评专家,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工业心理学)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原任苏州大学工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现任苏州本土心理素质测评研究所董事长,苏州市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1992年起终生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成就:原创设计“80-8神经类型测验量表法”“一般能力测验量表法(系列)” “HS投射测验法”等10多种测评方法;完成9项部委、省级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26篇论文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发表,出版了《人的神经类型测评研究》等5部专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苏州市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上一篇:难忘母校黄石一中

    下一篇:一句话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