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提升积极心理资本
黄石一中 袁颖玲
从我开始工作至今,提到心理健康,人们的反应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好奇而又避讳。
我在课堂上问“你觉得自己心理健康吗?”,同学们的回答也无外乎三种:我很健康!我有病!一笑而过。
今时今日,我们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的话题都有点兴趣,但是当我们被要求反省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多数人都“怂了”。也许你意识到自己心情不好,但很少有人把这当回事。
比起心理,我们更关注身体健康。我们尽量不让身体受伤,即使受伤了也会抓紧治疗,幼儿园里三岁的小朋友就知道撞伤了要贴创可贴,每天刷两次牙保护牙齿。但十几岁的你们,几十岁的我们,在精神上却不设防线。当一个人觉得闷闷不乐认为自己快要抑郁的时候,总有人来劝说:“哪有什么抑郁,都是你自己瞎想的。”试想一下,你会对着骨折的朋友说:“哪里骨折了,都是你瞎想的。”
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很多困扰自己的心理难题。我们承受心理上的伤害比身体上多得多——失败、被拒绝、孤独、压力大等等,这些难题可大可小,我们很难察觉它是否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不知道自己的处理方式是解决了问题,还是将问题推向更加麻烦的境地。
当然,也有少数人意识到了,并且寻求帮助。有的同学会找我聊天,谈谈学习上的困惑、与同学之间的矛盾,我们用个把小时来分析他的心理状况,然后,他们临走前总会问:“那老师,你觉得我现在要怎样做才能提高我的学习成绩?”或者“老师,你觉得我还要不要继续跟我同桌做朋友?”他们寻求心理辅导,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需要调节情绪,而是因为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受到了影响。没错,学习很重要,人际沟通也很重要,前者是我们的人力资本,后者是我们的社会资本,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今后的生活质量。然而,有一个一直被我们忽视的资本,是在这些资本之上的, 那就是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简称:PCA(Psychological Capital Appreciation),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
心理资本的四大要素: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韧性(意志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参加运动会,目标是前三,获得奖牌,结果你得了第八名,你会怎样分析,如何解读?“真糟糕,我失败了。”这样你会觉得很沮丧,充满了挫败感;换一个角度,你可以这样解读:“我从中学到了什么?我还需要更努力地训练。”你会变得更有动力,从经验中学习。这就是不同心理资本水平的体现, 前者使人失去动力,后者使人充满动力。心理资本与成绩无关,与贫富无关,有人学习好,但是患得患失,并不快乐,有人成绩差,但是天生乐观,热爱生活;还有另一种情况,学习好的享受生活,成绩差的却总是怨天尤人。
因此,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不是他的地位,也不是他拥有的财富,而是他内心的感受。拥有高水平的积极心理资本,是我们成长的最大财富。
接下来,我就结合经验来和同学们谈谈如何提升自己的心理资本。这些经验总结起来只有四个字:悦纳自己。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这是一位心理咨询师的咨询案例。
一位女孩向咨询师写了一封信,讲述自己的困扰:
“我总觉得自己怪怪的,别人都处于某种情绪时,自己就好像一个局外人,不能和别人融于同一种感受中,就像有点不合群。为此,只好逼迫自己采取一些方法去融入其中,但还是会感到自己与别人有不同。就举个实例吧。
仍记得上世纪末时,《泰坦尼克号》很受欢迎,我觉得不如想像中的好,仅仅开头倒叙的一段给了我一点淡淡的忧伤,其他就没什么感觉了。可是,结局的时候,别人都哭得淅沥哗啦的,自己却连一滴泪都没有,好像总觉得有点不妥。于是,就悄悄在袋子里把眼药水往纸巾上撒,然后取出纸巾往脸上抹,装作哭过的样子。回想起来,不免觉得当时的自己既无聊又无奈。后来,每当别人说剧中的男主帅气、女主漂亮、剧情如何好。而我就道:“是呀!我也好喜欢喔。”然而,在我的心里却一直有个声音在说:“是吗?怎么我就没感觉呢?!”在最近一次朋友聚会中,朋友说说笑笑,有不少他们所认为的趣事,大伙儿都显得很快乐,但为什么我却感觉不到由衷的笑意呢?可是为了不让朋友发觉我的心不在焉,就硬是跟着大伙儿嘻嘻哈哈瞎扯着。是我没有融入其中吗?为什么我感觉不到他们的快乐氛围?”
咨询师的回复是这样的:
“你好!就从《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开始说起吧,它大概是我第一部在北京大学校园外的电影院看的影片,所以当时的情景印象深刻。电影一开始,那种倒叙的手法,那种沧桑感,让我有触电的感觉,觉得这张电影票买得很值,这肯定会是一部好电影。
然而,随着电影的展开,我的失望越来越浓,我不喜欢男主人公,也不喜欢那个缺乏灵气的女主角,而当电影逐渐展开那种逻辑——“我们的爱情是最美好的,别人都是讨厌的,为了我们美好的爱情,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将别人踩在我们的脚下”时,我心中甚至起了反感。当男女主角站在船头,迎着风,朝着晚霞张开双臂时,我有了想狂笑的欲望……
总之,我们的感觉有些像,是吧。不同的是,我们对待这种感觉的态度。
我很接纳自己的感觉,当时还刚20来岁,也很气盛,有着很强的自恋,觉得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很了不起。相反,当你看到周围的人和你的感受不一样时,你质疑自己的感受,违心附和大家的意见,说这真是一部好电影。
简单而言,我没有将自己的感受当作问题,所以我没有问题,而你将自己的感受当作问题,所以产生了痛苦、焦虑和不安等问题。
为了融入关系,就必须否定自己吗?
我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小女孩Z在小学四年级前,她拼命讨好同学和老师,却没有一个人喜欢她,小学四年级后,她再也不去讨好任何人了,她的朋友却逐渐多了起来,现在她的朋友多得不得了,是一个个性鲜明而又非常有人缘的女孩。
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到,做自己和融入关系不仅不必非是一个矛盾,反而可以是相互促进的力量,越做自己,越容易融入关系,关系越融洽,越可以享受做自己。
你的感受是生命给你的独特的馈赠,接受它们,尊重它们,那么你会先找回自己的心,接着就能够更好地感受别人的心了。我们要做的不是为了融入关系而消灭自己的感觉,或为了做自己而不屑于融入关系,而是同时既渴望融入关系又尊重自己的感觉,追求做自己而不否定对关系的渴望。”
咨询师告诉我们,当内心的感受与外界产生矛盾冲突时,不要急于否定自己,而要学会悦纳自我,宽容地对待自己。
说到宽容,我们最常听的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并不意味着否定自我。一个人不断否定自己,又如何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改变呢?相反,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的优势,也要接受自己的缺点,学会欣赏自己,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找与外界融合的途径。
过去,人们一直说压力越大,动力越大。因此我们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制定高目标,家人也对我们寄予厚望。这让我们感到无比疲惫。现在,我们知道压力过大对健康不好,于是我们不再制定不能实现的目标,但是内心的焦虑仍然没有减少。最近,对于压力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们有了新的发现。请同学们看这样一段关于压力的演讲:《如何与压力做朋友》
不论你们正处在何种心理状态中,低落、激动、沮丧、抑郁、开心,只要你坦诚,爱自己、尊重自己、敞开心扉,你就能够拥有强大的心理资本,自信、乐观、有希望、有毅力,能够战胜一切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