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德育天地 > 正文 德育天地
    黄石一中2014年高三毕业生资助项目通知
    发布者:黄石一中德体艺处 来源:  日期:2014-05-20 00:00:00

    黄石一中2014年高三毕业生资助项目通知

    致全市高三毕业生的信

    同学们:

    你们即将迎来高考,即将走上人生又一个新的起点。可能有部分同学担心考上大学后,家庭无力负担上学费用而背上思想包袱。为了消除同学们的担忧,现将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项目和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政策告知给你们:

    一、大学新生入学项目。补助对象:考入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应届高中毕业生,资助对象原则上从高三毕业班获得国家助学金学生中评选。补助标准:省内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500元,外省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1000元,主要用于补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从家庭所在地到被录取院校之间的交通费及入学后短期的生活费用。申请时间:学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可开始申请。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8月中旬前,主要受理本科批次被高校录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第二阶段: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主要受理高职高专批次录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具体时间可咨询所毕业高中学校)。申请地点:高中毕业学校。

    二、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款申请条件:考入全日制普通高校、入学前户籍在本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贷款额度:3000-6000元,主要用于解决学费、住宿费。贷款办理时间:8月中旬至9月初,具体时间可咨询户籍所在地县(市)区学生资助中心。贷款政策: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支付,毕业后的利息由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负担,自毕业当年的9月开始自付利息,并于以后每年12月10日前按时偿还利息。如借款学生专升本、考上研究生,需于原专科、本科毕业年份的8月1日前向当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出延期还款时间,办理就学信息变更,申请继续攻读学位期间财政补贴利息。贷款办理现场:户籍所在地县(市)区教育局资助中心。诚信还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解决了学生考入大学后的高额费用,也让家庭的经济困难得到缓解,同学们应该感谢国家的这项惠民政策,自高校毕业以后主动、按时归还贷款。一旦出现未按时足额偿还的情况,逾期记录将载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创业、工作等方面产生影响。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仅限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得申请。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将视为骗贷,交由高校处理。

    这里,还要提醒大家:每年都有少数不法分子利用资助政策诈骗学生或家长,给学生家长打电话,自称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工作人员,声称要退还学生读书期间多余费用,或是通知学生家长领取助学金,要求家长提供银行账号有关信息,或是以帮助学生申请资助为由收取“咨询费”、“手续费”、“中介费”等手段进行非法诈骗,如果学生和家长接到类似的电话一定要高度警惕。国家所有资助申请审批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不存在“暗箱操作”,所有资助项目学校及其它机构、个人不收取任何费用。如发现此类情况,请及时向当地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咨询,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以免上当受骗。

    如对政策有不清楚的地方可直接与我们联系。

    政策查询网址:黄石教育网http://www.hssedu.cn/index.html

    咨询电话:

    1、大学新生入学项目:

    黄石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程老师:0714-6352737

    毕业高中学校资助管理部门。

    2、大学生源地贷款:

    黄石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程老师:0714-6352737

    祝同学们能顺利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黄石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2014年5月15日

    说明:

    1、欲申请大学新生入学项目补助的同学,请于5月28日前将申请表及证明材料交至德育处316办公室。具体要求参考《黄石一中2014年大学新生资助项目通知》。

    学校将在8月-9月根据申报情况、困难情况、大学录取情况、指标情况等综合考虑最终确定受助学生名单,受助学生名单会在学校和网上公示。

    2、欲申请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同学,请填写《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书》,并于5月28日前交至德育处316办公室。

    生源地助学贷款由考入全日制普通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入学前申请,为了便于审批及发放贷款,申请表需提前交教育局备案统计,以便相关银行准备贷款金额。因此,预计有贷款需求的同学请填写此申请表并上交。

    附件1:黄石一中2014年大学新生资助项目通知

    附件2:湖北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项目申请表

    附件3: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书

    上一篇:我校青年志愿者工作获奖通报

    下一篇:北大焦维新教授来我校科普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