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8日”
——冠名一中给力行动片断纪实
李绍南
俗话说:“若要发,不离八”。八与发谐音,人们常把八和发当作吉祥语、喜庆词,其实也不尽然。在力争黄金山高中命名为黄石一中的过程中,有三个“8日”在我的大脑皮质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2010年11月8日 初闻喜讯
去年11月8日,市教育局的离退休党员到机关过组织生活后,原市教委副主任罗钰润、党委书记李楚桢刚回到家里就先后给我打来电话称:市教育局初步计划将在建的黄金山高中命名为黄石一中。黄石一中,久违了!听到这万万没有想到的好消息,真叫人“漫卷诗书喜欲狂”。我顾不得吃午饭,趁人们尚未睡午觉,迫不及待地给三位同志挂电话:我校52级老校友、原湖北师院政治系党总支书记王周纪、原师院附中党总支书记霍新焕和附中离退休党支部书记毛汉滨。向他们通报了市教育局的“初步计划”,并邀请他们翌日同去黄金山新区参观在建的校园工程,三位喜出望外欣然同意。
湖北师院离退休处对我们此行很重视。11 月9日上午,周嵩副处长开着自己的私家车送我们,郭再军副处长先期到达目的地,并在黄金山工业新区安排好了午餐。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在黄金山高中的施工现场,有幸碰见了施工单位的年轻监理。他兴致勃勃地对我们说:“这所学校规划用地270多亩,总投资远远不止一亿伍千伍百万元,总建筑面积10多万平米,学校按省级示范高中的标准建设。”他热情引导着我们边走边看,一一看过了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和科研区。走到教工生活区时,他提高了嗓门说:“这里要建360套教职工住宅,使居者有其屋,安居才能乐业。”工地打桩的汽锤声,施工的机械声响成一 -片, 震耳欲聋。我们身临其境,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惟愿美梦成真。
2011年5月8日 王建鸣书记向全市征校名
今年元月上旬,本市的“两会”隆重开幕。1月12日上午,我给“两会”热线挂了个电话,建议黄金山在建的那所高中是否就命名为黄石一中。接电话的是位年轻的女同志,她的答复是:“这所学校还在建设中,目前我们有意向叫黄石一中,但还要等建设完成后再确定。”次日(1月13日),《东楚晚报》第7版刊载了这一消息,黑体字的通栏标题为“黄石一中有望重现江湖”。我们的企望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实现,但毕竟还留下个悬念。
今年5月8日,距去年11月8日恰恰半年,《东楚晚报》第一版 以黑体字通栏标题刊载:“王建鸣昨视察重点工程时表示,黄金山高中将向全市征新校名”。这一下又把我的心悬在了半空。我想全国绝大多数中学的校名都是在市县名称后加数字,像北京还有一百零几中、一百几十几中,这已成为惯例。今年4月份我市刚刚建成的新体育馆曾在报纸上向全市征馆名,结果还是叫“黄石体育馆”。但据有关人士称,对于将黄金山高中命名为黄石一中,已有不同的声音,而且很强烈。这就更增加了我们的心理压力。我想重建黄石一中成败在此一举,容不得半点疏忽与闪失。我们不必大肆张扬,也用不着上访,但却不能不响应市委王书记为学校征名的号召,有必要动用各种通讯手段联系我校广大校友,为冠名一中而给力行动。
我校广大校友具有尊师爱校、团结同学的优良风尚。自1983年以来,不同规模的校友聚会年年都有,从未间断,已经形成传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校友活动有个共同的主题,即“纪念毕业五十周年”。各届校友联谊会组织健全,内容丰富多彩,一声通知,召之即来,参加活动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次听说是争取恢复一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市内的、省内的、全国各地的和旅居海外的历届校友,积极应征,慷慨陈词,据理力争,一致要求冠名为黄石一中。为了集思广益,5月15日在师院信息大楼召开了有30多位校友参加的座谈会,由校友会筹备联络组组长王周纪主持,师院向显智院长出席并致词。与会校友热情高涨,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35位师友联名的《关于黄金山高中冠名黄石一中的建议》。我们选派代表将这份建议书分别呈送给市委王建鸣书记,市政府杨晓波市长、苏梅林副市长,市教育局尹国平党委书记兼局长,希望得到各位领导的支持和首肯。尹局长在接受建议书时,还回答了我校校友会筹备联络组秘书长高仕汉同志咨询的有关问题,他说:我们没有听说过对于将黄金山高中命名为黄石一中有不同的声音,一所中学向全市征求新校名是动员广大市民都来关心这所学校,将黄金山高中命名为黄石一中,我看没有多大问题。
尹局长的答复,使我们的担心有所缓解。
2011年7月8日 校友王启松为母校捐赠一百万
6月17日(星期五)下午6时左右,王周纪在市政府办公室工作的女儿王艳(也是我校校友)下班后直奔娘家,极其兴奋地对她老爸说:你们真厉害,硬是争赢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黄金山新建的高中正式命名为黄石一中了!周纪马上把这个好消息打电话告诉我。我在惊喜之余,觉得还不踏实,又急忙给王木金打电话,让他托在市政府编委工作的儿子王凯下周上班去探听清楚。6月20日,王凯获悉是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黄石一中的问题,已正式作出上述决定。这下子我们放心了,笑开了,心里的那块石头总算是落下了地。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欣然命笔,赋小诗一首:
梦想成真喜欲狂,几番风雨见阳光。
三十二年重建校,东山再起更辉煌。
6月29、30日,《黄石日报》,《东楚晚报》和《楚天时报》连篇累牍地报道了“黄金山高中命名为黄石一中,黄石实验高中整体迁入”“黄石一中重出江湖招生900人”“黄石一中就2011年招生的相关问题答家长问”,同时刊载了“黄石一中校园简介”,并配发了五幅彩色图片。不仅市电视台、广播电台、黄石东楚网站等同时连续报道,连公交车上的 电视屏幕也不断播映,宣传力度可谓大矣。
在这喜讯的鼓舞下,广大校友纷纷行动,要为母校略尽绵薄之力。其中最使人感动的是我校54级校友、中国生物技术高科技发展纲要(863)专家组的专家、企业家王启松。他是在老年丧偶的巨大悲痛中得知母校这一讯息的。头天开罢爱妻的追悼会,7月8日上午,就从纷繁忙碌的后事中抽出身来,作出了为母校无私奉献的重要决策。他从上海打电话对我说:“为了祝贺母校的重建,我愿捐献100万元。”我说:“启松,我有老年性耳聋,我把你刚才说的话复述遍。你愿捐献100万元,是不是呀?”他答道:“是的,是的,校长不聋。”
7月27日,启松从上海飞到武汉,次日下午5时到达黄石就直奔楚乡厨艺,宴请市教育局尹局长及王周纪、阎永臻、刘元成、陈海钧和我五位师友。席间,我借花献佛,首先代表历届校友向尹局长和市教育局给予黄石一中的厚爱和大力支持致以衷心的感谢。其次,转达了校友联谊会筹备联络组拟在黄石一中设立王启松教育基金以奖优济困的建议。启松当即同意设立教育基金,但他认为不宜用王启松冠名,而应当为校友们今后继续给教育基金捐献敞开大门。大家认为,启松言之有理、考虑周到。教育基金的设立在黄石教育界既是创举,也是善举,一定会得到广大校友和在校师生的赞赏和支持。
启松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天清早要和家人上山扫墓,中午要宴请昔日的同班同学欢聚叙旧,下午3点钟就要离开黄石经武汉飞往上海。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最后我说:“启松与我们相聚的时间总是很短暂,期待的时间总是很漫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衷心祝愿启松此行一路顺风,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企业越办越大,效益越来越好。希望方便的时候再回来看看母校的新校园,看看一中教书育人的辛勤园丁和勤奋好学、天天向上的莘莘学子。”坐在我身边的启松频频点头、连声称好:“我一定回来,我一定回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