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校史校貌
    黄石一中不平凡的历程
    发布者:罗钰润 李绍南 李伶 来源:  日期:2022-01-20 11:20:27

    黄石一中不平凡的历程[①]

     

    罗钰润  李绍南  李伶

     

    黄石用数字标号的中学比较多,但为什么没有黄石一中?人们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只要了解黄石一中不平凡的历程,就会知道黄石现在没有一中的原因。

    黄石原来是有第一中学的。它最早的名称为黄石中学,创建于解放初期的1950年。解放初,黄石辖区内只有规模不大的小学9所,没有普通中等学校。面对中等教育的落后状况,新成立的石灰窑工矿特区政府(建市的前称)一边开展战后恢复的经济建设,一边迅速恢复和发展教育,创办黄石中学。据当年曾任大冶师范学校团委书记的许勉回忆: 1950 年伊始,大冶专署从大冶师范调郭祖述老师到石灰窑工矿特区负责筹建黄石中学,后来又从冶师调罗继理到黄石中学任副校长。学校创建之初,聘请了十几名教师,利用黄石港“圆明居士林”俗称“收缘堂”的一座旧庙宇作为临时校舍,从原有的学校收来一些旧课桌椅,于当年3月招生,先后招收了两个初中班,共74名学生。新创办的黄石中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因陋就简地开学了。

    黄石中学创办不久,1950年的7月,经中央政务院核准,撤销石灰窑工矿特区,建立黄石市,为湖北省的直辖市。为了加强对中学教育工作的领导,新成立的市委和市人民委员会于19516月,任命武汉大学革命青年学生出身的陈镇远为黄石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全面主持学校工作。罗继理继续任副校长,分管学校行政后勤。因为简陋的办学条件满足不了生源增多的需要,新市委在刚恢复经济建设、百废待兴的情况下,非常重视教育,决定优先建设学校。据陈镇远老校长回忆,就在这年9月的一天,为选择新校址,时为市委书记的杨殿奎在百忙中,亲自带领原市委宣传部长谢健、文教科(即后来的文教局)科长邵浩和陈镇远校长一同登上覆盆山,进行考察选址工作。当大家正在边看边议论选址问题的时候,新任的文教科长邵浩根据自己在武汉大学读书时的生活体验,带点理想浪漫情怀而诙谐风趣地说:“就在山下建校吧,这里依山傍水,将来会像武大一样风景秀美。”虽然覆盆山下临湖边(当时湖面未被电厂煤灰填充)还是一片荒凉,但从长远来看,大家一致认为这地方适宜于建一所学校。当时黄石刚建市不久,来不及搞城市规划,杨殿奎书记就此拍板定音,果断地决定在这里新建黄石中学。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新校于1952年秋落成。开始建有两栋两层的教学楼,后来还建有办公楼、礼堂、学生食堂以及教工、学生平房宿舍。一片荒凉的沼泽地上,展现出一座崭新的校园,这在当时来说,的确是蔚为大观,很不多见的。19551956年两年的时间里,黄石先后又增设了二、三、四、五等四所中学,于1956年,按建校时间的顺序排列,文教局将黄石中学正式改名为黄石一中。不论是原黄石中学或是后来改名为黄石一中,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艰苦办学,自强不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质量高,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因此,早在1953年就成为全省的重点中学,20世纪60年代又被确定为湖北省18所重点中学之一。从1955年起,曾经一度与黄冈高中、新洲二中等省重点学校联合面向黄冈地区十多个县进行择优招生,成为享誉鄂东地区的知名学校。

    黄石一中还曾经是黄石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基地和摇篮。从1952年秋季开始,到1973年夏季止,市教育行政部门在一中举办过多期师资培训班,为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业务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即使是在文革那特殊的年代里,黄石一中虽然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但是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仍然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1972年,黄石一中开设了语文、数学、外语三个中师班,教师们辛勤耕耘,教书育师,缓解了因文革出现的师资断层问题。

    黄石一中在黄石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也历经了艰难与曲折。1973年是决定黄石一中后来发展走向很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原华中师范学院办在黄金湖东风农场的大冶分院因办学条件差,交通又不方便,为了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决定撤销。省教育局(当时将厅改为局)很关心和重视黄石的高等教育,从高教事业长远发展布局出发,计划将撤销后的分院交由黄石市重新创办。时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主管文教工作的李康德(后调到武汉石油化工学院任党委书记、离休)高瞻远瞩,认为黄石作为一个中等工业城市,应该办一所大学。因此,他抓住机遇,积极运筹,得到黄石市委、市革委会(当时不称政府)的支持,经与市教育局共同研究,同意将改名后的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设立在黄石一中。当时,新建立的华师黄石分院只是暂挂华中师范学院的牌子,实际上是独立办学,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与华师没有什么实质关联。黄石分院创办开始,省教育局从华师调副教务长邵达成任分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同时还从华师调配教职工20多人,支援木制的双层架子床40张,拐手椅70把,拨开办费24000元,开设中文、数学两个专业,招70名学生。为确保分院的建立和按时开学,黄石一中从大局出发,鼎力相助,先后调配支援中青年骨干教师9人,无偿提供校舍合计6000平方米,划出校园面积的一半共55亩,作为分院办学所用。时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李康德代表市委提出:“依靠一中办分院, 既要办好分院,也要办好一中。”事实证明,当时的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如果不是依靠了一中的帮助和支持,分院在一无所有、无所依托的情况下,就很难创办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教育部加快了对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1978年,湖北许多地、市级的高校分院,经教育部批准都改为师范专科学校或其他名称的高等院校,可是黄石分院因办学条件差、校园面积不够等原因,没有被同时批准改名。从市教育局知道这一情况后,身为书记兼院长的邵达成同志果断地作出了一项新举措, 将黄石一中作为分院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向省教育厅报告,再向中央教育部提出申请,因此延至当年11月才获批将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改名为黄石师范学院。由此可见,黄石一中为华师黄石分院的创建和发展,不仅贡献巨大,而且每当关键时期,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979 年,黄石一中改名为黄石师范学院附中,1985 2月,又改名为湖北师范学院附中。

    黄石一中改为附中以后,由师院和市教委() 双重领导进行管理。由于湖北师院在人、财、物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加上附中人自强不息,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面貌又焕然一新,被评为全市“园林式单位”。同时学校现代化的语音室、理化生实验室、音乐美术教室以及图书馆、电教馆等办学条件逐步完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被评为全市一等先进学校。

    附中(原一中)发展到2000年已有相当规模,校园面积有40000多平方米,新建教学用房有6000平方米,同时还有全市中学少有的400米标准环形跑道和田径运动场。这时学校有教职工108人,其中专职教师90人。专职教师中高级教师23人,一级教师51人,合计占教师总人数的80%。初中和高中教学班共28个,在校学生1425人。据建校50周年时的不完全统计:50年来,学校为国家、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人才15000多人,其中教授、研究员、正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书画家等各类专家和特级教师、文化名人约500多人;国家级、省级劳动模范、先进人物50多人;副厅级以上行政职务的20多人;县级以上行政职务的400多人。李恒星校友因科技成果对国防建设贡献大,在解放军中授予中将军衔,曾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年轻校友卢炬甫因科研成果突出,曾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科学家称号。总之,附中(原一中)建校50年来,历届的领导和广大教职工竭忠尽智,呕心沥血,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辉煌的乐章。

    2000101日,是个令人难忘的喜庆日子,湖北师院附中(原黄石一中)迎来了建校50周年的庄严校庆。为了振兴一中,再创辉煌,学校在体育运动场上,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校园内彩旗飘扬,鲜花盛开,人潮涌动,一片欢腾。来自各地的新老校友和来宾约2000多人,欢聚一堂,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原一中老校长李绍南在庆祝大会上致辞,深情地回顾了黄石一中辉煌的过去,殷切地寄希望于黄石一中的美好未来。当时在任的附中校长李伶,也满怀激情地向到会的校友们报告了学校的办学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计划,并代表黄石一中人发出了“振兴一中,再创辉煌”的强烈呼声。

    可是,也正是在这期间,湖北师范学院为了举全力迎接国家教育部对该院本科教学工作的全面评估,急切需要解决师院校园面积不够的问题,正在筹划将附中(原一中)撒销,并入师范学院,作为“校前区”来建设。因此就在举行了隆重的建校50周年庆典之后的200181日,市政府召开市教育局、财政局、湖北师院以及附中有关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上决定,将附中完全并入湖北师范学院。20028月,师院附中(原黄石一中)正式停办,不再进行招生。

    黄石创办最早的第一中学从此似乎就消失了,展现在覆盆山下、青山湖畔,一所具有现代文明水平的正规高等师范院校从此崛起了。就黄石教育发展大格局而言,这无疑是千载难逢的件好事。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师院附中 (原黄石一中)人,虽然对此也有着付出的自豪和欣慰,但是他们对附中(原一中)的那种执着精神,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怀,那种对中学教育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应该倍受重视和理解的。随着湖北师范学院和黄石基础教育的发展,希望一所更新更美的黄石一中或师院附中将来一定能够诞生,这既是社会的需求,同时更是附中(原一中)学校历届领导、教师和校友们的殷切期盼。

     



    []  本文作者罗钰润先生,原任黄石市教委副主任,曾分管普通教育,长期关心黄石一中,经历和见证了黄石一中自70年代以来的发展和变革,并在文中呼吁新建黄石一中。本文收入作者文集《东牛散墨》时,文后附有说明:“本文系与原一中校长李绍南、原附中校长李伶研究后,由罗钰润执笔,并以三人署名刊载于2007年《黄石文史资料》第27期。”本书选载时,又承先生补充修订了一些史实。

    上一篇:这一段岁月是我终生难忘的——在黄石一中50年较庆大会上的讲话(节录)

    下一篇:三个“8日”——冠名一中给力行动片断纪实